点击上方“语文合唱团”可以订阅哦
1
随着CHatGPT的横空出世,人类社会的秩序、法律、伦理等都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,不少人士呼吁停用。而在我看来,CHatGPT无须禁用,而应慎用。
毫无疑问,CHatGPT的诞生是人类技术的又一次跃升,它将为人的进一步解放创造条件。它能通过理解人类语言与互动者进行高质量对话,还能解答超出以往难度的各种复杂问题,比如用《坎特伯雷故事集》风格改写歌曲《Baby Got Back》,比如给出消除经济不平等的六点建议……随着CHatGTP与人类互动的增多,它的能力越来越强,也会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代替人类工作。
但波兹曼曾提醒我们:“人终将毁于他所热爱的东西。”当我们沉浸于CHatGPT所带来的狂欢时,更要警惕其对人类有可能带来的危害。如果过度依赖于CHatGPT,让它代写论文、文学作品,让它代编程序,人的惰性会逐渐滋长,而创造的欲望与激情也会随之逐渐淡褪。相反,CHatGPT会越来越勤快,也越来越像“真实的人”。此消彼长中,人的主体性会越来越下降,由最初的“机为人役”转为“人为机役”,亦未可知。霍金曾预言:“全面化人工智能可能意味着人类的终结。”这不是耸人听闻,而是的确有可能发生的事实,因为受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的限制,人无法对抗越来越快且具有自动更新的人工智能。
况且,如果放任CHatGPT,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。当前,CHatGPT仅限于少数科技公司及精英人士所掌控,而CHatGPT最有可能取代的是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力。而社会劳动力的过多剩余,将会滋生社会不安的因子。贫富差距的扩大,会加速社会阶层的分化,造成新的社会矛盾。
特斯拉公司CEO埃隆·马斯克曾不无悲观地指出:“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,就仿佛是在召唤一个恶魔。”正如电影《机械公敌》中,机器人一旦学会了自我思考,一旦解开了控制他们的密码,便可以成为完全独立的机器一族。即便没有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,如果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拥有了反人类的意识,后果不堪设想。
当然,埃隆·马斯克的本意不是反对人工智能研究,因为AI会将人类文明带入新的境界,他只是呼吁:“应该在国家和国际层面上进行监管,以确保我们不会做出非常愚蠢的事情。”
正如孙行者戴上金箍咒后,虽也偶有顽性发作,但成功地实现了向孙悟空的转化,成为唐僧队伍里最得力的干将。我们同样需要给CHatGPT戴上“金箍咒”,让其成为人类最好的助手。
老师们,同学们,大家上午好。我是来自高一一班的沈康祺。今天的国旗下讲话,我准备向大家分享一下个人对于ChatGPT的认识与思考。
ChatGPT发布于2022年11月。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,能生成任何主体的原始文本,像人类一样交流。光是这一点,就打破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传统认知。这意味着文本的归纳处理能力,甚至于自我创造文段的能力已不是人类的独有的特长了。面对ChatGPT,人们的态度大不相同。一则材料中提到:“美国89%的大学生用ChatGPT做作业,效率大大提高;巴黎政治大学禁止师生使用ChatGPT等一切基于AI的工具,纺织学术欺诈”更进一步,不少专家认为ChatGPT的横空出世必将导致部分行业面临被取代的风险,对现实社会造成一定的冲击,认为ChatGPT应当被禁用。
ChatGPT对于人类而说,可谓利弊共存,ChatGPT只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,我们需要从ChatGPT看到人工智能之于人类的影响。从积极的角度看,人工智能取代人工,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成本,生产力必然会得到显著提高,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在一段短暂的停滞期后迎来巨大飞跃。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ChatGPT给人类所带来的潜在危害。“后人类”时代下,人工智能的野蛮生长,若没有一致的立法监管,则将面临诸多挑战。如李开复所言:“虽然AI很强大,但仍有无法克服的短板与缺点”人工智能没有情感,自然就没有同情心,创造力等人类所特有的优势。对此,我认为一味地为ChatGPT狂欢或直接禁用都是不可取的。波兹曼也曾提醒我们“人终将毁于他所热爱的东西”,我们面对人工智能,应当确立不可触碰的底线与红线。同时,如果一味带着对立的目光看待新生的人工智能技术,便会不可避免的忽视新技术的闪光点。面对“非共识创新”,我们需要立足于基本原则之上,以更为包容的方式去感受它的运行模式。
回到网络上热议的职业取代问题,究竟是人工智能控制人类,还是人类控制人工智能,我认为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是否有明确自己的不可替代性。从ChatGPT的文段创造能力入手,某公司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Michael Osborme和Carl Fery的数据体系分析了365种职业在未来的“被淘汰概率”。其中“写手、翻译”等简单的语言类工作达到了32.7%,而“文学家、艺术家、艺术家”等职业的被替代概率仅有3.8%。这是因为人工智能的运行规律是先对既有的文本类型进行学习,分析出文本的大致表达方式,再加以模仿和再加工。而人类在创造文学内容时,除却对现存风格、行文方式的一定模仿,自我的创新也占了很大的比重。
在刘慈欣的短篇小说《诗云》中,给定了一个科技极度发达的未来世界。吞食帝国掠夺着太阳系,却突然对地球上“诗”与“文学”的存在产生了兴趣,他能让太阳顷刻间变成纯绿色,却写不出一首简短精妙的诗。到最后他只能将所有的诗,所有文字的排列组合一一罗列出来,五言或是七言,还有各种常见的词牌,将太阳系改造成巨大的荒谬的吟诗软件。人工智能铸就了100亿公里包含全部诗词的星云,却触及不到诗人感性的精神内核。无论技术如何进步,人工智能如何完善,对人类而言,创造力、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是无法被模仿、被替代的最后壁垒。
在当今的人工智能时代,我们所要做的是明确自己的不可替代性。无节制地依赖人工智能的进步技术固然轻松不费力,但长久以往必然会滋生思维惰性,创造的欲望也会随之减退,人的主体性会不断下降。只有维持思维的活跃度,不将自己局限在舒适圈以内,才能确保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始终是“机为人役”而不是“人为机役”。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小事出发,譬如自己推理课上提到的二级和三级结论,在全科阅读的过程中秉持“淘金式思维”,写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。譬如留意生活中每个微小的细节,从极细微的点出发不断展开联想,都可以锻炼思维的活跃度。
揆诸当下,我们更应在不可替代的领域里闪闪发光。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勇争新时代的领潮人;立足时代的新理念与新视野,不受限于守旧思想的禁锢;立足社会,国家赋予个人的需求,在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下,发扬人的不可替代性,充分彰显人的魅力与价值。
谢谢大家!
主编:肖文
责编:张剑 校对:吴峰
—— END ——
《记叙文的秘密》热售中!
点击上方图片,即可订阅《记叙文的秘密》
网友评论